 渭南市位于黄河中游,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辖临渭、华州2个区,有潼关、大荔、合阳、澄城、白水、蒲城、富平7个县,代管韩城、华阴两个省辖市,还有渭南高新区、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其中韩城市为陕西省计划单列市。土地面积13030.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88744人。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渭南位于祖国版图中心位置,属于西安半小时经济圈。陇海、西南、大西高铁、郑西高铁等8条铁路纵横交错,连霍、京昆、黄渭等多条高速公路连接东西,是亚欧大陆经济带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使渭南成为开拓西北、西南、中原市场的战略要地。 【物华天宝,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51种,探明储量的有煤、钼、铅、锌、铁、铝、白银、水泥用灰岩、大理石、蛭石等33种,易于开采的20余种,以煤、钼、金、铜、水泥用灰岩、大理石为优势矿种。渭南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黄、渭、洛三河交汇,渭、沋两河穿城而过,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土地肥沃,历来是西北最优越的农业生态区,被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葡萄之乡、酥梨之乡、花椒之乡、枣乡和柿乡、陕菜之都、国家有机蔬菜基地。素有陕西“粮仓”、“棉库”之称,地方小吃享誉全国。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渭南市地貌类型多样,山河壮丽,自然景观神奇瑰丽。以“奇险天下第一山”著称于世的西岳华山,五峰耸立,七十二峰罗列其周,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圣洁俊秀;还有少华山、黄河龙门、洽川黄河湿地等一批自然景观,特色鲜明,声名远播。渭南历经沧桑,文物古迹荟萃。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点3697处,古遗址1207处,古墓葬739处,古建筑1371处,石窟寺及石刻2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53处,其他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68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8处。馆藏文物24519万件(组),其中一级文物95件(组),二级文物174件(组)。在众多的文物古迹当中,以唐睿宗李旦桥陵、司马迁祠墓、西岳庙、仓颉庙、党家村明清民居最为著名。渭南的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珠联璧合,空间组合良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丰富的资源。全市A级景区79家。其中,5A级景区1家,为华山风景名胜区;4A级景区14家,分别为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陕西富平陶艺村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洽川风景区、渭南市汉太史司马迁祠、韩城博物馆、韩城市梁代村芮国遗址博物馆、韩城党家村景区、澄城县尧头窑景区、渭南桥陵景区、白水林皋慢城生态旅游区、临渭区渭北葡萄产业园、大荔县丰图义仓景区、渭华起义纪念馆。 【宜居宜业,魅力无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渭南从2000多年前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理想之地。现代渭南,更以和谐、平安、文明,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魅力城市。渭南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完善,是全国十大职业培训基地之一。全日制本科层次高等院校1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4所。 【开放开发,赢在未来】 渭南地处我国中西结合部过渡区,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在国家生产力布局框架中地缘优势十分明显,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和有色金属基地,是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全市经济呈现增速加快、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开拓进取的渭南人凭借丰富的资源禀赋,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发展基础,优越的投资环境,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关中经济区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两大主题,以增强综合实力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为主要抓手,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将渭南打造为西部强市的奋斗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