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方志人”事迹材料 潜心修志写春秋 ——华州区闫广勤事迹材料
闫广勤,男,1946年9月出生,高中文化程度。华州区(原名华县)民政局退休干部。少年时期受其父亲在北京图书馆的熏陶,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期间仍不放松对华州方志搜集与挖掘。他潜心方志三十余载,古稀之年放弃天伦之乐,仍然笔耕不缀,硕果累累。曾担任百余万字《华县志》副主编,校注了明清四部华州志书,编著《华州地情资料丛书》五部,共计300多万字,把青春和才华无私地奉献给了地方志事业。 学识渊博,甘做华州文化的坚守者 1983年,华县首轮修志工作刚刚开始启动,热爱方志事业的他就勇于担任了华县第一轮志书的副主编,在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多方甄选搜集资料,虚心向省市志办专家请教,了解地方志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克服重重困难,和区志办的同志们一起,用了6年时间于1989年完成了百余万字的《华县志》的出版发行工作。他在华州文史方面造诣很高,曾编著过《百年咸林》和《华州史话》两部质量很高的地情书籍。《华州史话》图文并茂,蕴蓄悠长;语言平实,内容充实;选材典型,繁简适度;故事性强,细节生动;史料翔实,可信度高。曾有人这样高度评价:《华州史话》是一部“华县的资治通鉴”,是“志史传史 绵延文明”“《华州史话》不啻利在当今功在不朽。”另外《渭南日报》黄河周末主编师铤这样评价《华州史话》:“编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华州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之间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兢兢业业,愿做华州文化的践行者 华州区的五部旧志是珍贵的历史文献和文化财富,但都是繁体字竖排,文言文无标点,旧志整理工作难度很大,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修志工作的热爱是完成不了这项工作的,而他却义不容辞地勇挑起了这个重担。2013年起,他独自一人先对明万历《华州志》进行校注,继而对清《续华州志》《再续华州志》《三续华州志》进行了点校。经过四年多的努力,逾百万字的明清这四部旧志全部校注完毕,与读者见面。他曾说过:“我自己没有什么爱好,唯一的爱好就是修志”。对待工作他非常敬业,一次为了考证一个碑文上的资料,他自费去西安碑林查找碑文,费尽周折资料才得以考证。他工作不分节假日,每天十余小时,为了排除干扰,他放弃天伦之乐,独自一人住在一套90年代破旧的单元楼里。在简陋的工作室里,堆满了各种旧书、资料,很多都是自己花钱买的,他夜以继日地敲打键盘,断句、标点、校勘、注释等等,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常人很难想象。 治学严谨、勇做华州文化的创新者 唐代大将郭子仪是华州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多次深入郭子仪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及各大图书馆,多方查资料、作采访、搜古遗,将几十年对郭子仪的研究成果,汇集成《华州郭子仪》一书,为华州区宣传郭子仪故里和打造郭子仪旅游名镇提供服务、做出贡献。在区政协编纂《华州古今》一书期间,他承担了重要工作任务,在编纂工程中,他尊重历史事实,旁征博引,对一些缺乏史料的佐证,是是而非的问题,去伪存真,据理力争,避免了以讹传讹现象的发生。为了考证赤水“桥上桥”历史古迹,他和单位一名同事骑着自行车,带着卷尺,亲自到桥上去测量,丝毫不马虎,为县志编纂积累了详细的资料。他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在县志编纂过程中,有时为了一个很小的问题,他要翻阅多种资料来考证,有人认为他过于较真,而他却这样坚持做了下来,正是由于这样的坚持,几百万字的县志里,错误的地方极少,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授业传道,善做华州文化的传承者 2012年他被返聘到华县志办工作,经常可以看到他对年轻同志谆谆教导、授业解惑的情景。《华州志苑》由他创办,并担任主编。在他自己投稿的同时,积极鼓励单位内部人员撰稿,他给年轻同志出题目,找资料,面对面指导,手把手修改,帮助年轻同志提高业务素质。无论是志办的同志,还是其他单位的同志,只要有困难需要帮助,他都会不遗余力地予以帮助。他不为名利,经常为志办的年轻人举办讲座,认真地进行业务指导,把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这些年轻人,使单位的同志很快进入角色,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业务骨干,使得华州区地方志事业后继有人,华州优秀文化薪火相传! 三十载修志漫漫路,十余部志书载春秋。他就是这样坚守方志信念无怨无悔,1990年被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评为先进工作者;1991年被渭南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评为先进工作者; 2001、2002年两次被华县政协评为优秀政协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