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渭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今天是2019年 04月18日  16:54:53  星期四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最新公告
渭南市“最美方志人”先进人物事迹(五) —— 杨莉芳
发布时间:2019-09-20 12:28:29    新闻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348

“最美方志人”先进事迹材料


三贤故里修志人  执着奉献谱华章

                                                                                                                   ——记临渭区地方志办公室杨莉芳


杨莉芳,女,汉族,1965年1月出生,渭南市澄城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88年11月参加工作,2010年10月至今任渭南市临渭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担任临渭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9年来,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始终坚持以做好地方志工作、发展地方志事业为己任,坚定方志文化自信,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带领临渭区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一班人,恪尽职守,执着奉献,出色地完成临渭区和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并取得骄人的工作成绩,被临渭人民亲切地誉为“三贤故里修志人”。2011年,区地方志办获评“全省地情信息工作先进单位”;2012、2013、2016、2018年,获评“全省旧志整理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获评“全省地情丛书编纂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获评“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受到省人社厅、省地方志办的表彰;2017年,获评“全省二轮修志工作先进单位”;2018年获评“全省地方综合年鉴工作先进单位”。2012—2018年,连续获评“全市地方志工作先进单位”;她本人也在2013—2015年,连续3年获区级“优秀公务员”称号。

一、认真学习,提高素质

她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全面、系统地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摘录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理解精神实质。同时,注重业务学习,用《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和地方志专业知识,以及地方志专家、学者们的专业文章来武装自己。并组织大家利用党员活动日、党员会议,以及各级组织的各种会议、每周一例会,学理论,学业务,开展讨论研究。通过以上率下、完善制度、加强培训的方法,带动干部学政治,学业务,不仅自己很快适应了地方志工作岗位,进入新的角色,而且锻造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地方志工作队伍。2014年,区地方志办公室在全省地方志系统“中国梦•方志情”系列活动中,获全省地方志系统“中国梦•方志情”征文比赛一等奖和演讲比赛二等奖;2015年12月,区地方志办干部在全省第二届修志技能比赛中,荣获“十大修志优秀选手”称号,为临渭区赢得荣誉。

二、爱岗敬业,勤奋工作

1、到区地方志办任职后,她就爱上了这份工作。为了做好地方志工作,她坚持干中学,学中干,每件事情都亲力亲为,每项工作都率先垂范,和同志们一道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在人员(4个编制、5个工作人员)、经费都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她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以奋力拼搏的精神,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2017年,她根据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

,结合全省、全市贯彻意见和临渭区“十三五”规划,研究制定《临渭区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对全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五年预期目标作出规划,创新驱动临渭区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

出版发行《临渭区志》,弘扬临渭方志文化。《临渭区志》是二轮修志中全省编修县级通志的三家之一,全书270余万字,分上下两册。2010年10月到任后,他主持完成了《临渭区志》的复审、终审及其修改、完善、出版、发行等一系列工作,2014年底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她采取人代会、政协会,以及上门赠送、来人赠阅等多种方式,加大区志的发行力度,扩大志书的读者群,把历史的、文化的知识,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2016年7月4日,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召开200多人参加读志用志座谈会暨《临渭区志》赠书活动启动仪式,省、市志办和区委、区政府与全市各县(市、区)志办领导,以及专家学者等参加启动仪式,发放区志600多套。 会上,省志办主任王锦春和与会的专家学者高度赞扬《临渭区志》的出版发行,大家一致认为,《临渭区志》是社会各界认识、了解、研究临渭的一部资料性文献和地方百科全书。会后在全区掀起新一轮读志用志热潮。同时,也引发了部门、村镇,医院、学校等基层单位的修志行动。目前全区已有20多个村镇、部门、单位开始编纂各类志书。区地方志办公室多次被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评为二轮修志工作先进单位。

2、公开出版发行《临渭年鉴》,记录临渭历史发展进程。2010年10月一到任,他就积极着手抓综合年鉴编纂的各项筹备工作。2011年4月,组织召开《临渭年鉴》编纂启动暨业务培训会,标志着《临渭年鉴》编纂的正式起步。《临渭年鉴(2012

》为创刊号,资料收集内容从2006年起至2010年5年卷本。2014年实现一年一鉴目标。前5卷均为内部出版。《临渭年鉴(2017)》在早发通知早动手,加快资料征集、分纂与总纂速度,与时俱进常编常新,增加审稿单位和审稿人,进一步提高编纂质量的基础上,年内由三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临渭年鉴(2018)》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年鉴的连续出版发行,在决策施政、研究临渭、宣传临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服务临渭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2018年12月,区地方志办公室被省地方志编委会评为“全省地方综合年鉴工作先进单位”。

3、编纂出版地情丛书,让大志书变成小专辑。她认为,地情资料丛书是志书的有益补充和地方志工作的发展延伸。2014年,她配合区委、区政府建设张宗逊纪念馆需求,组织编纂出版《从渭南走出的开国上将——张宗逊》一书,为打造红色旅游景区提供资料。2017年,组织人力深入挖掘临渭历史文化资源,编纂完成《临渭区历代诗联辑》一书,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进一步增加了临渭人文历史的厚重感。2018年,配合临渭区美丽乡村建设,组织编纂出版《临渭地名故事》一书,将文化因素融入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之中;配合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活动,为全面展示四十年来临渭区改革开放取得的骄人成绩,组织编纂出版《临渭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一书,加快形成临渭立体、全面改革开放新态势,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谱写临渭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新时代的新篇章。2019年初,配合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建设,打响三贤故里旅游名片,组织编纂出版《临渭三贤》一书,为发展临渭旅游事业增光添彩。这些地情资料丛书,让大志书变成小专辑,因其内容专,字数少,开本小,成本低,印数多,便于携带,方便阅读,深受人们喜爱,在服务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每年“两会”期间发放地情资料丛书,已成为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期待的一大亮点。区地方志办公室多次被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评为“地情丛书编纂工作先进单位”。

4、整理校注出版旧志,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她认为,旧志是一个地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整理校注出版旧志,对于延续地方历史文脉、传承文化遗产、汲取前人智慧、弘扬优良传统、服务当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地方志办公室的主要负责人,整理校注出版旧志是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因此,她在上任不久的2011年,就组织力量校注完成明嘉靖南大吉编修的《渭南县志》(校注本),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17年,组织校注完成清道光何耿绳编修的《重辑渭南县志》(校注本),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18年,组织完成明天启南师仲编修的《增订渭南县志》影印工作,并出版面世。从而,激活旧志资源,服务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区地方志办公室多次被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评为“旧志整理工作先进单位”。

5、指导基层开展修志,强化地方志工作职能。2014年,她就组织人员制定印发《关于规范部门、镇(街道)、村(社区)志编纂出版工作的通知》,强化部门、镇村以及行业志、史编纂、出版的指导和管理。2018年,她又结合实践经验,组织人员予以修订完善,并附之以《临渭区镇(街道)志参考篇目》和《临渭区村(社区)志参考篇目》,更便于基层操作。目前,全区编纂出版各类基层志书20多部,正在修改6部,启动编修8部。特别是对《故市镇志》《高李村志》等志书从组织机构、人员培训、篇目设计、编纂体例,以及编纂实践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取得很好的工作效果。

6、运用互联网等技术,全面推介方志成果。自担任区志办主任一来,她坚持办好地方志网站,开通微信平台,利用网站、微信平台,发布地方志工作成果,使其成为临渭对外开放的快捷窗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宣传平台,各级领导实施决策的历史借鉴。区地方志办公室多次被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评为地情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7、讲好临渭故事,坚定文化自信。2017年5月,她根据中省市关于讲好故事活动要求,联合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局,组织开展“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临渭故事”活动,并配之以一次采风讲故事实践活动,征集临渭故事50余篇,遴选调讲故事10多篇。2018年5月,她再度与区委宣传部、渭南电视台联合在临渭频道开播《渭南故事》栏目,从而让枯燥的志书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走进寻常百姓家中,使读志用志的效果明显增强。同年9月,选送2个临渭故事参加市委宣传部、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渭南市第二届“坚定文化自信讲好渭南故事”比赛活动,周英丽讲的《中国好人岳蒲杰》故事获全市第一名,张波讲的《陕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故事获第七名。

8、立足读志用鉴,服务临渭发展。她认为,随着二轮地方志书的出版,读志用志已成为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充分发挥志书价值,提高地方志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她多举措多角度行动,夯实读志用志基础;多方位多途径扩展,提高读志用志效果;多窗口多形式开放,增强读志用志社会价值。在她担任区志办主任的9年间,先后向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临渭地情资料调研报告20多份次,为临渭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服务当代各项事业发展。比如,为配合区政府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湭河湿地公园项目,她组织专人查阅明清以来的地方志资料,提供湭河因氏族社会时各部族旁水而居,称部族和氏族首领为酋长而得名,以及约8000年前人类就在湭河上游耕作、养猪、居住的悠久历史文明和湭河的支流(沟)、流域面积、年均径流量等方面资料,得出湭河具有建湿地公园得天独厚优势的结论,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建设试点。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公司得知这一消息后经考察,投资9.8亿元建设湭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现已对外开放。如区上决定在赤水职业学校旧址筹建红色旅游景区——渭南军事博览园之初,她组织人员,深度挖掘陕西革命先驱王尚德、开国上将张宗逊,以及在渭华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美援朝革命先烈和赤水职业学校的详实资料,为项目建设提供忠实可靠的历史依据。经省政府批准,投资3.6亿元,按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修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军事题材博物馆。2018年3月,被评为陕西旅游名片百强榜十大新锐景区。在建设桃花源民俗文化园之前,她组织人力,深度挖掘仰韶文化时期紫阳遗址、明清时期商业概况、民俗风情,以及零河水系等资料,区政府投资10亿元在零河谷之东、紫阳遗址之上建起民俗文化园。今年3月,被评为陕西旅游名片百强榜十大新锐景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园。在筹建苗木花卉现代示范基地前,她向区上提供西塬地区为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区的地貌、土壤、气候、物候、植被相关情况,以及老官台时期境内就有原始农业,仰韶文化时期就有谷物、麻类种植的悠久历史,唐代就有整片建林园记载。区政府投资约4.2亿元,在阳郭镇建设苗木花卉基地。2018年1月,临渭区“四园一基地”被评为“感动陕西˙2017旅游影响力十大旅游推动力项目”。她带领地方志办一班人,充分利用方志资源,为临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自担任临渭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的9年间,她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端正工作态度,带领临渭区地方志办公室一班人,努力工作,锐意进取,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绩。这正是“三贤故里修志人,执着奉献谱华章”的真实写照。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渭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www.wnsdfzbgs.cn   版权所有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市民综合服务中心西配楼五楼525室    联系电话:0913-2930505   传真:0913-2930505
邮箱:sxwndfz@163.com   备案号:陕ICP备2024046362号

手机版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