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渭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今天是2019年 04月18日  16:54:53  星期四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最新公告
渭南市“最美方志人”先进人物事迹(四) —— 姜继业
发布时间:2019-09-20 12:33:21    新闻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348
“最美方志人”事迹材料

市志办姜继业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姜继业,笔名姜子扬,是渭南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科原科长。他生于193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从教14年,1981年调县志办工作,在修志工作岗位上奋斗了26个春秋,按年龄,早该离开工作岗位去颐养天年,但修志工作需要他,他也热爱这项事业,在我市二轮修志工作中,以68岁的高龄,担任《渭南市志》副总编兼《人物卷》主编,每日和年轻同志一起照常上班,甚至没有节假日,加班加点,不讲条件,孜孜以求,奋进不休,奉献余热。


可观的修志业绩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性的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热潮,把姜继业卷进了修志队伍的行列中,从此,他与修志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1982年,《渭南县志》编修工作启动,他担当副主编这一重任,除参与篇目、凡例的制订外,还负责大事记、附记、人物志的编写及文化志、艺文志、教育志、社会志的分纂工作。以前,他也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对方志学、地方志、志书体裁、编写方法等,一概不晓。修志工作开展以后,他不但要收集资料,进行编写,还要给各单位的资料员讲解修志知识,进行培训。为了做好这节培训课,他刻苦钻研《章实斋方志论文集》和修志知识书籍及历代的《渭南县志》,学习国家有关编修新志的文件。经过钻研,初步入门,写出讲稿,在培训会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收集资料阶段,他认真负责,毫不马虎。为确保资料的真实、完整、全面、系统,他北到北京图书馆,南到陕南丹凤县档案馆,之后又多次到陕西师大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查阅资料,对县境内的一些地方,就靠骑上自行车,东南西北地奔跑。期间他早出晚归,忍饥受冻,风吹、日晒、雨淋,高质量地完成了资料的搜集任务,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誉。到了资料编写阶段,天气炎热难熬,他把自己关在宿办合一的小房子里,不分昼夜地苦战,双眼熬得通红,他自己竟然毫不知晓。他以前学的古典文学,在编写人物传时也派上了用场。写人物传的同志不懂古文,无法依据旧志中的人物传,给新志中的人物写传。姜继业就利用休息时间,把旧志中的人物传,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供他们参考利用。旧志中的许多文章都没有标点符号,修志人员虽想参考,却无法断句。姜继业就利用自己学古文的特长,给其全加上标点符号,由县志办打印出来,发给大家学习借鉴。尤其在文化志和艺文志的分纂过程中,以前学过的文学知识,也发挥了很大的用处,纠正了初稿中的许多毛病和问题,极大提高了志稿的质量。

1987年《渭南县志》出版后,姜继业调到渭南地区地方志办公室,审校全地区11个县(市)志稿中的人物部分,又先后评审了《渭南地区金融志》《渭南市水利志》《渭南市军事志》《渭南市烟草志》《澄城卷烟厂志》《东雷抽黄志》《黄河北干流志》《渭南市交通管理志》等志稿。每次评审志稿,姜继业谈得细致、深刻、准确、认真,令听者心悦诚服。1990年,《渭南地区志》开始编修,姜继业又担当副主编这一重任,参与制定篇目、凡例,编写其中的《人物》和《地方志编纂》两部分,计20多万字。从收集资料到编写,全是他一个人独立完成。他经常起早贪黑,几乎放弃了星期天和节假日,跑市区各单位、各县(市)、省图书馆和西安几所大学图书馆。在西安文管会查阅有关华山的资料时,主管人员说资料年久脆弱,不准复印,姜继业就动笔抄写,连续抄写多日,累了就爬在桌子上打个盹,饿了就随便吃点东西,渴了就给管图书的人要点水喝。在编写《人物》和《地方志编纂》两部分的同时,他还分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方言、人民生活等部分。繁重的工作任务,使他常常没黑没明地干,一坐下就几个小时不起来,致使腰部生了疾病,脊椎骨增生,展不起腰来。经过断断续续的治疗,才使病情缓解。人物志稿编写出来以后,尚未出版之时,许多人就慕名来要,《陕西地方志》还选了几篇进行发表。他和杨树民主编合写的《谈地区志中人物编的编写》一文,由他带上参加1995年7月在江西庐山召开的中国当代方志编纂学研讨会,并在会上进行宣讲交流。

一份辛劳,一份收获。他参于编写、分纂的《渭南县志》《渭南地区志》分别于1986年4月和1995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渭南县志》1988年荣获全国古籍1978—1987优秀图书二等奖、陕西省优秀图书二等奖;1993年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渭南地区志》1997年荣获全国地方志奖一等奖。

两部志书出版后,姜继业又先后参与了《古今名人咏渭南》《白居易与下邽故里》《渭南五千年》3部市情资料丛书的编写,均为副主编。在收集资料、组织稿件、编写加工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编《古今名人咏渭南》的时候,原定由各县(市、区)提供稿件,由姜继业统稿、加工。而有的县(市)提供来的资料太少,不足以成书。姜继业就亲自搜集,到各处奔波,借、抄、复印、购买,才使内容充实。在编《白居易与下邽故里》的时候,为了搜寻白居易所写的与下邽有关的诗文,他将《白居易全集》从头至尾通读,春节期间也不休息。在对白居易的有关诗文进行注释的过程中,姜继业参阅了不少有关书籍,花了两年多的时间,高标准,严要求,做到字斟句酌,准确无误。甚至为了注释其中有关佛学的典故,他四处奔波,购买了不少佛学、佛经方面的书籍。由于他下了这样的功夫,再加上其他同仁的努力,所以《白居易与下邽故里》一书质量上乘,面世后得到各方好评,社会各方人士争相要书、购买,有位评论家还在《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文章,进行评介推荐。

付出和得到是成正比的。姜继业在地方志和地情书编纂方面付出了很多的劳苦和心血,成绩显著,功不可没。1990年陕西省地方志编委会授予他“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获国家颁发的地方志编审资格证书。


可佩的学术造诣

姜继业同志十分重视理论研究,在地方志理论建设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二十多年来,他在进行地方志和地情书编纂的同时,常利用紧张的工作间隙,进行方志理论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他在国家和省级刊物、报纸、书籍上发表论文、文章四十余篇,为提高志书的编修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87年,全国第一届修志工作起步不久,广大修志工作者多是从各个系统临时抽调,对如何编修志书所知甚少,无从下手。针对此种情况,姜继业撰写了《志书总体结构八议》一文,发表在吉林《方志研究》1987年第6期上。文中提出志书的总体结构要做到:一、门类必须齐全。二、顺序合理。三、并列相当。四、领属得当。五、重点突出。六、特色鲜明。七、体例一致。八、结构匀称。此文发表后,得到著名专家学者的肯定和推荐。方志专家来新夏在他主编的《中国地方志综览》一书中收录、介绍此文的题目。苑广才学者在他所著《论方志写作》一书中,介绍此文的要点。

“关于新志的服务对象”问题,当时在方志界,有人对此有狭隘的认识,著文把新志书的服务对象,仅局限在行政系统,说“修志主要是为行政决策中的智囊系统服务的”“也向中枢、执行系统”提供服务。这样以来,就把新志书的服务对象大大地缩小了,贬损了志书的功能。国家兴师动众,花费巨资编修新志书,难道就只为了给行政系统的上层人物服务,仅供他们使用、参考吗?为纠正这种狭隘观点,姜继业著《对新志书的服务对象和编纂目的不能狭隘理解》一文,发表在《江西方志》1988年第1期上。文中指出:“高质量的新志书,其资治目的,可以从多种途径达到。为行政决策提供信息,是一个重要方面,但远非全部的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多种渠道。”文中举出:“一、新志书中可以体现出一个地域自然和社会的各种规律,如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旧社会官僚统治者压榨、剥削人民,只供少数人挥霍;新社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等等。这些规律,可以使广大读者得到感染,受到启示。二、新志书中体现出的经验教训,不但对行政系统大有价值,对各行各业的读者也大有裨益。三、新志书中对革命斗争史和革命历史人物,以及对社会主义新风尚的记述,使人潜移默化,提高思想素质。这些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行政系统内。四、新志书中对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全面、系统记述,可以使人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提高文化素养,并且可以为各个学科的研究者提供资料。五、新志书中的英雄、模范人物事迹,以及诗歌、美术、书法等艺术作品,都能给人以美感、教育,使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充满活力。这些作用的发挥,也都远远超出了行政系统的范围”。

在一轮修志初期,方志工作者中有一些模糊观念,糊涂认识,加之随着改革开放,外国一些观念蜂涌而入。于是,志坛就有人著文,笼统地提倡“见风使舵”,并主张把“意识流”的写法引入方志领域,等等。针对这些不恰当的提法,姜继业作《对“改变观念”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一文,发表在《陕西地方志》1988年第2期上,对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92年,姜继业的论文《方志体说》获陕西省优秀方志论文三等奖,并被编入《陕西方志论文集》一书中。后来,此文又被多种书籍收载。

关于唐朝王维《观猎》一诗中的名句“将军猎渭城”,其中的“渭城”,历来注家都注为“即秦都咸阳,汉代改为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而姜继业经过缜密考证,发现这句中的“渭城”,即“渭南县”(今临渭区)。他为此著《话说“渭城”》一文,刊载于1999年第1期《陕西史志》。随后,有学者在《陕西日报》上推荐,赞许为“考辩力作”。1999年,《陕西日报》社进行“共和国五十华诞征文”。姜继业根据自己的修志经历,写出《志人欢歌》一文,获优秀作品奖。

2000年,姜继业在为《白居易与下邽故里》一书中的白居易诗文作注释的时候,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历来广为流传的文坛佳话——白居易16岁时在长安谒见名诗人顾况,呈上“离离原上草”一诗并不能成立,白居易不可能16岁时在长安谒见顾况,就写了《白居易谒顾况事的传闻与考证》一文,发表在《陕西史志》2001年第1期上。此后,立即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北京《希望》杂志社给他来信,表示赞赏,并聘请他为该杂志社副理事长。

2003年4月,渭南市地方志办公室举办《渭南市志》资料员培训会,姜继业在培训会上讲《新志书的资料工作》,讲述第二轮志书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运用等方面的问题,讲得有理论、有实践、操作性强,与会者普遍认为收获不小。此后,又到几个县(市)去讲。讲稿还被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入《第二轮志书分志撰稿培训参考资料》一书,向全国发行。


可嘉的精神风貌

《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姜继业虽年近八旬,但身板硬郎,精神饱满,面目慈祥,姿态儒雅。凡于他接触、共事过的人,都知道他治学态度严谨求实,一丝不苟,每字每句,每个标点符号,从不轻易放过。如在工作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他总要从各个角度翻查考证,不彻底弄清决不甘休。为此,他经常搜集资料,购买书籍。久而久之,竟成嗜好,见到有用的、心爱的书,即使价钱昂贵,他也要购买到手,否则,心中不安。他家中的书箱书柜,全部装满了也放不下,就把所有可以利用的间隙都堆满、塞满了书。一些重要的工具书、典籍,也都存有几种、甚至多种(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注释本,或同一书名而作者不同)。如二十四史,他有两套,一套无标点,一套有标点;《中国通史》他有七八种,包括白寿彝主编的那种22厚册;《辞海》有三种;《辞源》有三种;《现代汉语词典》有四种;等等。而他在物质生活上却要求不高,过得去就行。多少年来,他粗茶淡饭,甘之如饴;敝衣旧履,安之若素。正如他自治格言说:“口腹之欲容易满足,肚子没有多大容量;心灵的欲望却是无限的,它需要的是整个的宇宙。”由于有丰富的藏书,所以编写志稿、审阅志稿时,遇到的各种疑难,经他从各个角度翻查、考证,绝大多数可以弄清根底,给人以真实、准确、可信、可用的交代。

姜继业是个勤奋的人、闲不住的人,闲下来就觉得空虚、无聊。一年四季,不论酷暑寒冬,阴晴雨雪,他每天早晨总是提前20分钟进办公室,搞完卫生就投入工作。即使晚上加班开了夜车,第二天仍是这样,若无例外情况,不会改变。这已成为他的生活规律。大概正因为他生活有规律,使他体质健康,每天保持充沛的精力。他从事地方志工作二十多年,深深地爱上了这样的工作,愿意在修志的岗位上尽力,愿意在这条战线上奋进不休。他为自己拟的座右铭是:“生命不息,奋进不止。”

下棋、玩麻将、打扑克一类的消闲方式,姜继业一概不会。看书和工作,几乎是他全部的生活内容。完成工作任务,解开疑点、难点,是他的乐趣。作诗填词,是他的调节,他借此消除疲劳,抒发情感。全国各地向他要诗要文的信件,向他赠书刊、寄印刷品的邮件,几乎每天不断。对要诗要文的,不管给不给报酬,他总是有求必应,他把这看成是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一种方式。姜继业在《浣溪沙•六十三抒怀》一词中说:

朱颜倏忽鬓成雪,

欣逢开放好日月,

奋笔不息奉余热。

春花岂共秋花落,

迫望崦嵫情更奢,

中宵高唱盛世歌。

这,就是姜继业的思想情怀,精神风貌,人生追求。他愿在修志这块天地里,矢志不渝地耕耘,做出更大的成绩,更好地奉献余热。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渭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www.wnsdfzbgs.cn   版权所有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市民综合服务中心西配楼五楼525室    联系电话:0913-2930505   传真:0913-2930505
邮箱:sxwndfz@163.com   备案号:陕ICP备2024046362号

手机版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