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方志人”事迹材料 市志办刘百宽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刘百宽,男,汉族,1955年7月生于陕西省蒲城县,大学专科学历,中共党员,原任陕西省渭南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渭南市志》总编。 刘百宽同志1999年11月调入渭南市地方志办公室任副主任,2002年2月任主任,并任《渭南市志》总编,兼任《渭南市志•综合卷》主编。在地方志工作的几年,他协调上下,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修志机构,全面铺开了我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先后任《渭南年鉴》(2000卷至2002卷)《白居易与下邽故里》4部书的副主编,主编了《渭南年鉴》(2003卷至2008卷)和《渭南五千年》《渭南市志》综合卷8部书;终审了《渭南市水利志》《渭南市军事志》2部书;撰写的《续志工作要因地制宜》《关于续志篇目设置几个问题的思考》《志书资料验收初探》《志书编辑工作之管见》《重修志书资料的挖掘与深化》《关于二轮志书总纂的若干问题》《一代名吏白居易》等十多篇文章被省以上刊物所采用。《渭南年鉴》(2004卷)被全国地方志系统和年鉴系统分别评为综合奖二等奖,并获得框架设计、装帧设计两个专项奖。《渭南年鉴》(2006卷)(2007卷)连续被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评为编校一等奖。第二轮修志工作做法在全国第二轮修志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全省第二轮修志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分别作了交流。2006年,渭南市地方志办公室被国家人事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评为“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单位”。2007年、2008年,连续被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评为修志工作先进单位、年鉴工作先进单位。刘百宽同志连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公务员;2006年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评为“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个人”;2009年2月被评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受到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表彰。
健全机构 开展工作 刘百宽同志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市、县机构改革之前,市志办提请市政府下发了《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续修地方志工作的通知》,并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渭南市志〉编修方案》,为机构改革中保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基本稳定奠定了基础。县级机构改革之前,他及时向市上主管领导汇报,征得同意后与市政府副秘书长一起组成督查组,以市政府名义对11个县(市、区)的二轮修志工作进行督查。在之后不久进行的县级机构改革中,11个县级地方志机构全部设立,有6个正科级直属事业单位,有5个挂靠政府办公室(其中4个业务完全独立),县级地方志机构共有编制56人,每县平均5人以上。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后,他与韩城市政府、蒲城县政府、华县(现为华州区)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协商,并通过市、县两级编制办公室,解决了各自志办机构的独立和级格问题。市、县两级修志机构健全后,他及时筹备动员大会,经过不懈努力,渭南市政府于2002年10月召开了由市委副书记主持,常务副市长动员的《渭南市志》编纂工作动员大会。会后,他组织志办同志逐部门、逐单位、逐县市区落实编写人员,组建了180多人的修志队伍,声势浩大的编修工作全面展开。随后,组织并主持召开了篇目专题研讨会,并采取专题督查、审察篇目、派员辅导、到会指导等办法,督促各县(市、区)陆续召开了第二轮修志工作动员大会。他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了每年年鉴和《白居易与下邽故里》《渭南五千年》等13部书的编目设计、资料征集、编辑总纂、出版印刷工作。
刻苦学习 解决问题 刘百宽同志具有刻苦的学习精神和工作精神。他利用工作之余通读了《尚书》《诗经》《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清通鉴》等书籍,笔录了大量的与渭南有关的历史资料。翻阅了明清时期的《同州志》《华州志》《同州府志》和社会主义第一代新志书《渭南地区志》及各县志书,系统了解渭南五千年来的历史。学习了明清以来方志专家的论集,全面理解掌握方志理论知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写了不少理论文章。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他采取查阅史书与实地考证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深入农村,在田野或山沟里步行几里甚至几十里察看遗迹,组织当地群众座谈,进行综合论证,弄清了黄河、渭河、洛河航运的起源和西周屠邑城址、春秋汪邑城址、战国合阳城址、北魏华州城址等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渭南市志》编纂中,古城一般都是以自然村为坐标,记述清具体位置。由于工作需要,他经常熬夜、放弃星期天节假日加班加点。连续两年,他从大年初二就开始上班,双休日基本不休,总纂《渭南市志》经济卷、政治卷。
治学严谨 一丝不苟 百宽同志具有求实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到志办后,立志不作“空头”主编、“挂名”主编,在编写《白居易与下邽故里》一书时,他主动承担了该书的主文《白居易与下邽故里》《白居易在下邽故里的主要活动》的撰写任务。为了客观准确地把握历史人物的写法,他还撰写了《白居易年谱》,以便全面了解白居易一生的活动轨迹。在编写《渭南五千年》一书时,他又主动承担了16篇的撰写任务。同时,对其他编辑撰写的文章,逐人物、逐事件地查阅《史记》《汉书》《新唐书》《旧唐书》《宋史》《明史》等历史书籍予以引证或考证,纠正了不少失准问题,使全书的质量有了可靠保证。在编写历年的《渭南年鉴》中,从篇目设计开始到全书定稿的各个环节,他都逐类目、分目、条目、字句把关,真正负起了主编的责任。在编写《渭南市志•综合卷》中,他亲自当编辑,直接与有关部门资料员联系修改稿件,这些稿件前两三次都是提写书面修改意见数页或数十页,后面才在稿上修改。所有文稿都经过5遍以上的修改,修改最多达13次,反复进行推敲打磨,力求准确无误。同时,他亲自翻阅史书、搜集资料,承担了该书多章及序言的起草任务,撰写志稿10余万字。在总纂中,他再次审定篇目、严格入志标准、甄别政治观点、规范各编内容,对编辑稿从前至后解决重复、详略、矛盾、时序颠倒、缺资料等问题,统一计量单位和同一不变价,核对文表数字,查验图片主题,考证有关事实,进一步从高从严要求。在初审、终审和出版社审察后,他都召集有关人员对所提意见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和甄别,把失准的问题一一纠正过来。由于各个环节工作的细致、扎实,志书出版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开拓创新 全面推动 刘百宽同志具有开拓创新的理念。在第二轮修志工作全面启动之初,他就把树立精品意识放在第一位,从志书定位、篇目设置、资料搜集、编辑、初纂、总纂、初审、复审、终审、出版、印刷、发行等各个环节予以重视。确定了全市修通志2部、修断代志10部的计划目标。邀请了全国著名专家4人对全体修志人员进行了系统地培训。在《渭南市志》和各县(市、区)志的篇目设置上,与专家们一道研究,提出了市上设小编、大县设中编、小县设大编的观点。要求既总结吸取前志经验,又打破前志的局限,根据21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重新划分门类、谋篇布局,整体结构要能反映时代发展规律和地方特色,涵盖社会各个领域,事物归属合理得当。在具体工作中,他及时主持召开总编、副总编例会,研究解决修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下发了《关于〈渭南市志〉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中几个问题的通知》《关于县(市、区)志篇目设置的几点意见的通知》等4个文件,对全市修志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目前,《渭南市志》编辑工作已完成,进入初纂、总纂阶段,其中综合卷于2008年10月已出版发行,成为陕西省二轮修志第一部正式出版发行的志书,《渭南市志》编纂工作于2012年全面完成,11个县(市、区)二轮志书编纂工作于2014年全面完成。
开展读志用鉴 服务经济社会 刘百宽同志十分重视读志读鉴、用志用鉴工作,充分发挥地方志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地方志工作的几年,为二十多名市级领导配发了《渭南地区志》,为市级四套班子领导和部门领导配发了《渭南市志•综合卷》;每年为各级领导、骨干企业、社会研究机构赠送当年《渭南年鉴》千册以上;为上级有关部门、市属相关机构、关工委系统、包扶的贫困村赠送年鉴、市情资料丛书四大类、五百余册。在修编《渭南城市总体规划》、渭南城区集中供热论证、卤阳湖产业园开发等市上的重要活动中,他亲自为有关人员讲述渭南市情,并赠送各类书刊。在渭南朝阳公园的建设中,市建设局规划在园中搞名人雕塑,他翻阅史书,选择了影响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渭南历史人物20位,并起草了人物简介以供有关方面采用。渭南是旅游名市,市政协编纂《渭南旅游文化》一书,他又以副主编的身份参与了该书的篇目设计,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渭南职业学校多,他应邀为其作渭南市情专场报告,激发广大师生爱国爱家乡热情。在他的带动和组织下,用志活动在全市11个县(市、区)广泛开展。据不完全统计,利用各级各类志书解决农村产业布局、文物保护、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经济协作、区域间纠纷等方面38个较大问题,为当地“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