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渭南走出的开国上将——张宗逊 渭南,是一块孕育革命激情与希望的红色土地,陕西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赤水支部、陕西最早的党组织之一中共赤水特别支部在这里诞生。在前仆后继的风雨岁月里,走出了共和国历史上一位开国上将——张宗逊。 1908年2月7日,张宗逊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县赤水镇淹头村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张宗逊在叔父张养浩任教的法济寺小学上学。1920年,张宗逊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国耻日”游行活动。1922年,张宗逊转入赤水职业学校读书,在这里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1924年1月,渭南县发生了10万农民抗捐抗税运动,这场斗争使张宗逊深深感受到团结起来的巨大力量,开始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1926年,在陕西第一个党组织的负责人王尚德的引导下,18岁的张宗逊进入黄埔军校。在黄埔军校,他多次到毛泽东开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聆听演讲,被毛泽东讲的革命道理所折服。 1927年9月9日,张宗逊参加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部队转移到江西省永新县境三湾村进行改编,张宗逊调到特务连任副连长,负责护卫总指挥毛泽东和团部。从三湾改编到进军井冈山,张宗逊与毛泽东如影随形,毛泽东指挥抗击敌人,张宗逊贴身护卫。1927年10月,他安全护送毛泽东走上了井冈山。 长征途中,张宗逊历经大小数十战,两次受伤,不得不和毛泽东暂时分开。1937年1月3日,张宗逊历经艰辛,终于在陕北的保安县见到毛泽东,毛泽东亲切地说:“张宗逊你好幸运呀,三次爬雪山过草地竟然无恙!蒋介石的‘围剿’把你‘剿’回了家乡,给了你天时、地利、人和,我真替你高兴呦!”1937年1月6日,毛泽东任命张宗逊担任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又是他,护送毛泽东进驻延安城。斗转星移,转瞬十年。毛泽东由初涉军阵的领导人,变成了三军统帅,张宗逊则由卫士长,变成了统帅部的高级将领。 1937年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派张宗逊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他带领120师三五八旅一直活动在晋西北,取得了雁门关、滑石片、陈庄等战役的胜利,有效阻止了日军西进,保卫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安全。1943年3月,蒋介石调集胡宗南所部十多个旅,妄图“闪击”延安,消灭党中央首脑机关,张宗逊接到毛泽东的电令后立即率部回到延安,1945年7月21日,胡宗南部突然袭击边区爷台山,张宗逊和习仲勋并肩指挥部队激战一昼夜,全歼入侵之敌。任务完成后,张宗逊率部又返回了晋绥抗日前线。 摧枯拉朽的解放战场上,张宗逊英勇善战,为保卫党中央、解放大西北作出重要贡献。1946年夏秋,蒋介石向陕北方向调集兵力,延安告急。张宗逊奉命回师延安,再次承担起保卫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任务。此后,胡宗南以五个旅的兵力进犯,张宗逊率部迎战,拉开了陕甘宁边区保卫战的序幕。在胡宗南重兵压境,毛泽东以及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时,张宗逊又担负起保卫毛泽东和党中央的任务。从1947年3月底至5月初,张宗逊率部连打了三个歼灭仗,歼敌三个主力旅,毙伤俘敌一万余人,打掉了胡宗南的嚣张气焰。接着又歼灭青海军阀马步芳和宁夏军阀马鸿的部队6000余人。四个月连续作战,遏制了国民党军的进攻,稳定了西北战场的态势,确保了毛泽东和中央机关的安全。直到1947年7月21日,中央军委决定,组成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兼政委,张宗逊任副司令兼第一纵队司令,部队开始大规模开向敌占区作战。张宗逊和他的部队就此胜利完成了保卫党中央和毛泽东等中央首长的任务。 解放后,张宗逊为部队的军事训练呕心沥血,他用一份对祖国的忠诚编织着他的无悔人生:唐山抗震,他不遗余力;励子献国,他不辱使命;勤俭节约,他牢记根本;捐灾助学,他心怀人民。1955年10月,张宗逊被授予上将军衔,同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他还荣任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73年6月—1978年2月任总后勤部部长。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他忠心耿耿保卫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在家乡广为流传。 张宗逊是我们渭南人的骄傲、陕西人的骄傲、中国人的骄傲!他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故事我们将永远传唱,他挺起民族脊梁的气概与精神我们将永远传承发扬!
(临渭区地方志办公室选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