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渭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今天是2019年 04月18日  16:54:53  星期四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报道>党史学习教育
“讲好渭南故事 永远跟党走”主题演讲大赛文稿(4)
发布时间:2021-07-15 13:14:59    新闻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357

我从黄河走来


  翻开渭北合阳一带的史册,你会发现因干旱缺水而导致的“十室九空”“易子而食”等惨象特别突出。赤地百里,饥民如蚁,仅光绪三年、民国十八年两次年馑中,就饿死病死16万人。十年九旱,“马尿泡馍馍”,水比油贵,粮食亩产不过百斤,是合阳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真实写照。1973年,站在合阳黄土台塬上的渭南地委书记李登瀛,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动容地说:能不能把黄河水引上西塬,把旱地变成水浇地,成就群众的千年梦想,造福于民呢?

  1975年3月21日,东雷抽黄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8月30日,万人誓师大会在合阳黄河岸边太里湾举行。1976年4月20日,合阳、大荔、澄城三县民工开始会战总干渠。彩旗猎猎,尘土飞扬,小伙、姑娘们带着铁锨、铁镐、架子车和铺盖卷从四面八方赶来。东雷汉子赤身挥舞着鼓槌,锣鼓铿铿锵锵,惊飞了芦苇丛里的野鸟……

  当时,国力羸弱,物资匮乏。没有宿舍,黄河滩上就地搭建窝棚;没有资金,人们自带干粮;没有供给,下工后垦荒种菜种粮。酷夏,广袤的滩地十分闷热,蚊子如同轰炸机在空中飞舞盘旋着进攻,让挥汗如雨劳作的人们不堪其苦。冬日,风夹杂着河面冰冷的水汽,透骨地凉。饭食从厨房抬到工地,就已结起一层冰渣,苦中作乐的民工戏称其为“冰渣饭”。那时技术条件也极其落后,人拉肩扛,一边勘探、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总干渠首段要挖隧洞,洞身土层属纱质粘土,十分坚硬,洋镐挖过去就如同挖在石头上。逼仄阴暗的洞里,一群汉子光着膀子挥舞着大锤,一根根铁钎子被震破虎口的鲜血染红。渴了,喝几口沉淀过的黄河水,困了,在洞内就地歇歇乏。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坚守,一夜一夜地扛着。经过近一年的昼夜奋战,硬是用人力凿通了这条1175米的隧洞!但,50多个年轻的生命却献身于此!工程竣工时,这条隧洞被命名为群英洞。

  在浩浩荡荡的劳工队伍里,有一个小伙叫水生,他在新婚第三天就上了抽黄工地,整整三个月都没回家。一个冬日的早晨,新媳妇秀梅早早地骑上车子从六十里外的家里赶到工地,看着脏地像土人一样的丈夫,心疼地含着眼泪赶紧把换洗的衣服拿出来。水生安慰媳妇说:“毛主席叫咱一定要把黄河的事办好,等抽黄工程修好了,我就回来了!”可谁也没想到,这次相见竟是永别!那天,一车石料在刚垫起的渠帮上突然发生倾斜,瞬间侧翻,整车的石块如大山般倒向了正在装卸的水生.......有一年,村里的麦子都浇上了水,亩产也过了千斤,孑然一身的秀梅坐在麦堆旁嚎啕大哭:“水生,现在黄河水上塬了,粮食都丰收了,可你又在哪啊?

  1982年10月1日,一个堪称“人工天河”的水利典范——东雷抽黄工程,九级提水上塬!累计扬程331米,总装机容量11.54万千瓦,配套渠道2767千米,最大引水每秒60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02万亩,惠及合阳、大荔、澄城、蒲城4县12镇的41.7万人口。灌区粮食由单季产改为双季产,总产量由2亿斤增加到30多亿斤,彻底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并创造经济效益191亿元。黄河母亲把甘甜的乳汁慷慨无私、源源不断地奉献给了渭北儿女!如今,这里已是陕西省重要的粮、果、蔬、渔生产基地。

  东雷抽黄工程建设历时两千多个日日夜夜,13万民工风餐露宿会战总干渠,众志成城,人定胜天。58个年轻的生命长眠于此,他们是黄河的魂魄,是黄河不朽的丰碑!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依然在日复一日的流淌,黄河故事依然在继续,黄河精神必将不断的发扬光大、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合阳县地方志编纂中心选送)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渭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www.wnsdfzbgs.cn   版权所有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市民综合服务中心西配楼五楼525室    联系电话:0913-2930505   传真:0913-2930505
邮箱:sxwndfz@163.com   备案号:陕ICP备2024046362号

手机版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