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提出者—张奚若
“南仰华岳,壁立千仞棱角硬;东眺黄河,巨流万世砥柱擎”说的便是今天我要跟大家讲述的故事主人公“棱角先生”陕西大荔人张奚若。 1889年10月,张奚若出生在原朝邑县今陕西省大荔县韦林镇仓西村,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政治学家、爱国民主人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提议者、信仰“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从小家境殷实,18岁那年,张奚若便就读于陕西最早成立的新式学堂宏道书院,因读了邹容的《革命家》而决心参加革命。在一次学潮中,19岁的张奚若带头赶走了两名恶毒的日本籍教师,被迫出走,赴上海就读中国新公学。不久便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前夕,井勿幕(西安城墙小南门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派年轻的张奚若前往日本购买军火,准备在陕西举义。途中,张奚若被清军抓捕武器还没运回来,武昌起义爆发了。不久,张奚若再去日本,将军械运回陕西,为陕西的起义提供了武器条件,成为陕西辛亥革命的功臣。1912年他目睹革命果实落入北洋军阀袁世凯之手,中国的现状比辛亥革命前并没有改变多少,便决定出洋游学,于1913年8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学和社会科学,先后以优异成绩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同在哥大的同学还有胡适、陶行知、宋子文等人。1920年10月,张奚若学成回国。他认为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民众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必须办好教育。为此,他于1921年3月至1924年冬,先后到英、法、德、意等国考察。1925年回国,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执教。当时,对中国如何吸收西方文化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社会上有两种看法。有人提出要“全盘西化”,也有人坚持“中国本位文化”。他提出,吸收西方文化为“今日所急需”,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不可放弃”,“民族自信心不可动摇”。 张奚若在外工作期间,十分关怀故乡的教育事业。1935年春,张奚若回乡探亲,在原朝邑各界人士举行的欢迎会上,讲述世界局势与我国抗日方针后,着重谈了朝邑教育方向问题。他曾召集在京的朝邑籍大学生,到他家坐谈,对他们热情地说:“我请大家来不是拉帮结派,而是鼓励同学努力学习,愿故乡能出更多的大学生”。他教学严谨,时刻不忘教育学生树立热爱民族的爱国精神。在西南联大任教授期间,他多次对学生说,攻读政治学决不要为了做官,要多了解社会,为正义而申言,抱定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他的名句是—学问要往远处大处着眼,不然就是精深也是雕虫小技。 中国人常讲,做人要圆滑,人情要练达,棱角太过分明,似乎是不成熟的,是要吃亏的。可是,张奚若这位大教授,辛亥革命斗士,他偏偏就不信这个邪,偏要铮铮铁骨,棱角分明!1937年蒋介石在庐山举行国事谈话会时,请张奚若参会,蒋介石对张奚若可谓是“国仕”之礼遇了。在一次例行的国民参政会上,张奚若言词激烈地抨击了蒋介石的独裁和国民党的腐败。蒋介石顿感难堪,只好打断他的发言,插话说:“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一怒之下,张奚若拂袖而去。等到下一次参政会再开会时,蒋介石的政府给他寄去开会的通知和路费,张奚若当即回电一封:“无政可议,路费退回。”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反对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拒绝出席国民参政会,积极支持与参加国民党统治区的学生民主运动。1948年6月,张奚若和朱自清、吴晗等110位知名教授拒绝购买国民党当局配售的平价美国面粉,表现了中华儿女“不为斗米折腰”的民族气节。 1949年6月15日,张奚若代表无党派人士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决定国旗、国歌、国名的讨论。当时有人提出国名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他表示不赞成。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说明了国体,‘人民’二字指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准确地表达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意思,不必让‘民主’二字再次出现,以免重复,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宜。”这一意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与会代表也表示赞成支持,最终获得大会的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奚若满腔热忱地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中。1949年至1973年,他一直担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在推动中法、中日建交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1952年9月,张奚若出任新中国的第二任教育部部长,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多有建树。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劳动教育,完善课程和学制,推广普通话,制订《小学生守则》等。 1973年7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在建党100周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的时间节点,我们共同缅怀先辈,从中感悟这融铸在大荔人血脉中的家国情怀,感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原点,追惜抚今,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