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705~749年),唐华州郑县(今渭南市华州区)人,原名王训,因其父王海宾为国捐躯,唐玄宗李隆基赐名“忠嗣”。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患急症卒,享年四十五岁。后被唐代宗李豫追赠兵部尚书衔。 王忠嗣(705~749年),唐华州郑县(今渭南市华州区)人。父亲王海宾,任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封太谷县开国男,以骁勇闻名。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bō]入侵,王海宾随陇右防御使薛讷出征,为先锋。与吐蕃军在渭州西界武阶驿作战,一路北追,苦战获胜,歼敌甚多。诸将嫉妒王海宾的战功,按兵不救,王海宾终因寡不敌众,阵亡。随后唐军各路冲杀过去,大获全胜。唐玄宗得知王海宾战死,心中惋惜,下诏追赠他左金吾卫大将军头衔。 王忠嗣原名训,九岁时,因父亲为国捐躯,唐玄宗封他朝散大夫、尚辇奉御的官职,赐名“忠嗣”,养于宫中。王忠嗣成年以后,身材魁伟,相貌威武,话语不多,喜欢军事,很有武略。由于他是将门之后,唐玄宗就与他谈兵论战。他言语滔滔,处处言之成理,唐玄宗大为惊喜,对他说:“你以后肯定能成为优秀将领。”开元十八年(730年),朝廷又追赠他父亲安西大都护头衔。此后,王忠嗣随河西节度使萧嵩的军队,任兵马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升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赐紫金鱼袋,封为清源县男,兼检校代州都督。后来,遭人诬陷,被贬为东阳府左果毅。 这时,适逢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计划攻取新城(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有人向他推荐王忠嗣。杜希望上奏唐玄宗,唐玄宗诏令王忠嗣赶赴河西。不久,果然攻下新城。于是他被朝廷任命为左威卫郎将,专管行军兵马之事。这年秋天,吐蕃大举入侵,报复新城之仇。吐蕃军逼近唐军,人马比唐军多几倍,阵容强大,气势旺盛。唐军人少势弱,士兵们心生恐惧。王忠嗣却统率部下士兵,驱马向前,左右冲杀,纵横奔驰,杀死数百人,吐蕃兵开始混乱。于是唐军从两翼攻击,吐蕃军大败。由于王忠嗣战功显赫,被朝廷任命为左金吾卫将军,不久,又兼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忠嗣兼任代州都督,代理御史大夫,兼河东节度使,加云麾将军头衔。第二年,代替韦光乘,任朔方节度使,并且代行河东节度使职权。当月,朝廷命田仁琬为河东节度使,王忠嗣依旧任朔方节度使。在朔方时,王忠嗣让唐军高价购买各蕃[fān]的马,引诱他们多多卖出。凡是他们卖的,唐军一律购买。于是蕃人的马越来越少,而唐军的战马越来越多,军队迅速壮大起来。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兼任灵州都督。这一年唐军北伐,王忠嗣率军与奚族的怒皆部大战于桑干河一带,三战三捷,虏获甚多,在漠北大振军威,凯旋。当时,突厥的叶护部发生了内讧,王忠嗣大军压境,震慑他们。乌苏米施可汗心中恐惧,请求降唐,却又迟迟没有行动。王忠嗣就派人联络拔悉密、葛逻禄与回纥[hé]三个少数民族部落,使用反间计,让他们联合起来进攻乌苏米施可汗。米施可汗率军败逃,王忠嗣乘势追击,夺得了不少战利品。这时,西叶护和毗[pí]伽[jiā]可敦联合西杀葛腊哆(米施可汗之子),率领他们的部落千余帐,来投唐朝。为此,朝廷加封王忠嗣为左武卫大将军。第二年,王忠嗣率军再次打败怒皆和突厥军。从此,塞外安定,吐蕃、突厥等再不敢来犯。 天宝三年(744年),突厥九姓拔悉密叶护等联合起来,攻杀了乌苏米施可汗,把他的首级送到长安。第二年朝廷加封王忠嗣为御史大夫,任河东节度采访使。五月,进封他为清源县公。王忠嗣年轻时勇敢无畏,乐于拼杀,待到年长,成为边防将帅以后,以持重稳健、求得边塞安宁为己任。他曾对人说:“国家太平的时候,当将帅的责任在于安抚他的部下。我不想消耗国家的力量,以追求自己的功名。”他只是经常训练兵马,有缺员则补足,使军队保持战斗力,却不挑起战事。他有一张油漆得很漂亮的弓,重一百五十斤,平常总是装在袋子里,表示不轻易动用它。军士们日思夜盼,总想参与作战,建立功勋。王忠嗣就派人侦察吐蕃等部落的动向,寻找可以利用的战机,发兵进行奇袭。所以士卒乐为其所用,每战必胜。每次行军,王忠嗣总是召集部下将领,将兵器发给他们,再由他们发给每个军士。各人所领到的兵器,一刀一箭,都要写上各人的姓名。行军结束后,各人如数交还,若遗失一刀一箭,都要处罚,因此军中武器充实。 天宝四年(745年),王忠嗣又兼任河东节度采访使。自朔方至云中,边塞数千里,在要害地带他或扩建旧城,或建筑新城,开拓疆域数百里。自张仁愿之后四十余年,王忠嗣又继承了这项事业。北方边塞的各个少数民族部落,又一次停止了对唐朝入侵。第二年正月,河陇地区唐军失利,朝廷委派王忠嗣任西平郡太守,兼管武威郡事,同时任河西、陇右两个节度使。同月,朝廷又让他代理朔方、河东两个节度使职权。王忠嗣一身佩四颗将印,控制辽阔万里的疆域,强兵重镇都在他的掌握之下。作为将军而拥有这样大的职权,唐朝建立以来还从未有过。他在任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时,为加强这两个地域的边防力量,奏请朝廷将朔方、河东的九千匹战马,调到河西、陇右补充军队。战马不断繁殖,到天宝末年,发展成非常强大的边防力量。 王忠嗣身佩四颗将印不久,朝廷又任他为鸿胪卿,原来所任官职不变,加授金紫光禄大夫,还给他的一个儿子授予五品官职。随后,他多次在青海、积石作战,都大获全胜。又伐吐谷浑于墨离(军镇名,在今青海共和东南),敌军全军覆没。王忠嗣在河东、朔方任节度使的时间长,熟悉边塞事务,处理事情得心应手,很得将士拥护。到任河西、陇右节度使的时候,对当地的风土民情不大熟悉,又身居高位,享受富贵,逐渐脱离士卒,威望不如以前。天宝五年(746年)四月,他向朝廷要求辞去朔方、河东两个节度使,得到许可。唐玄宗计划攻取青海的石堡城,下诏问他攻取方略。王忠嗣上奏说,石堡城险要坚固,吐蕃用全部的兵力镇守。我们以疲惫之师攻取,必然将损失数万人马,才能达到目的。恐怕那样得不偿失,希望能休兵养马,等待有利的时机再去进攻,这是上策。唐玄宗看了,心中不悦。 当时的宰相李林甫,嫉妒王忠嗣的功劳,经常处心积虑,寻找他的过失。天宝六年(747年),将军董延光向玄宗献策,要求领兵攻打石堡城。唐玄宗下诏,令王忠嗣分兵前去接应。王忠嗣勉强答应下来。董延光也因此很不愉快。河西兵马使李光弼替他担心,向他建议说,你分出几万兵力接应董延光,却不公布重赏办法,怎么能鼓舞三军士气呢?你的财帛装满了库房,何必吝惜几万奖赏,而招致别人的谗言呢?要是他这次打不赢,圣上就要归罪于你了。王忠嗣回答说,李将军,这问题我已经考虑好了。我平生的愿望,难道只是自己的富贵吗?现在去攻打石堡城,得到它,不能控制吐蕃;得不到它,无损于我们国家。我怎么能用数万人的性命,为自己换取一个官职呢? 董延光超过期限,果然没有攻克石堡城。他向唐玄宗告状,说由于王忠嗣军接应不力,造成师出无功。李林甫借此机会,指使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说他早年养在宫中的时候,与忠王(唐玄宗长子李亨,后立为太子)交情深厚,曾说过要侍奉太子的话。唐玄宗大怒,下诏令王忠嗣入朝,交给狱官审讯,几乎判下死罪。适逢哥舒翰代替王忠嗣任陇右节度使,正得到唐玄宗的信任,他上奏说王忠嗣冤枉,词情恳切,并且愿意用自己的官爵,为王忠嗣担保,唐玄宗的怒气才逐渐缓解,将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第二年调为汉东郡太守。天宝八年(749年),患急症卒,享年四十五岁。后来哥舒翰率大兵攻伐石堡城,虽然攻克,但士兵伤亡惨重,与王忠嗣以往的预见吻合。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李豫追赠王忠嗣兵部尚书、太子太师衔。 王忠嗣作战英勇,颇有智谋,曾一身兼任四镇节度使,权力达到唐朝建立来武将的顶峰。但他并未傲慢自大,贪恋权势,在发现自己不胜任朔方、河东节度使时,能主动向朝廷请辞,在石堡城一事上,能客观分析利弊;爱惜将士生命,宁愿获罪免职,也不愿谄媚迎合上意。王忠嗣的这种忠贤、守正的品质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供稿:市地志办,编辑:李军 亢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