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子仪(697~781年),唐华州郑县(今渭南市华州区)人,享年八十五岁。郭子仪幼读兵书,苦练武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以武举及第。他一生经历了七位皇帝,在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kuò]四朝为将相,共60余年,为唐朝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智退吐蕃[bō]、回纥[hé]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唐朝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郭子仪(697~781年),唐华州郑县(今渭南市华州区)人。其父郭敬之曾任绥(治所今陕西绥德县)、渭(治所今甘肃陇西县)、桂(今广西桂林)、寿(今安徽寿县)、泗(今江苏宿迁)五州刺史。郭子仪幼读兵书,苦练武功,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以武举及第,官授左卫长上。他一生经历了七位皇帝,在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四朝为将相,其中有二十多年系天下安危于一身,为唐朝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智退吐蕃、回纥的战斗中有勇有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居功不傲,宽厚待人,处事严谨,是一位由武举起家逐步成长起来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洗兵马》诗中称赞郭子仪:“郭相谋深古来少”“独任朔方无限功”。 平定“安史之乱” 唐王朝自唐高宗李治时起,朝廷就在边疆上一直派有重兵驻守,在重要地区设立十个军镇,每个军镇设置一名节度使,主管军事、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逐渐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节度使手握重兵,盘踞一方,可以军力威胁朝廷。唐高宗天宝初年,朝廷的中央禁军不过十二万人,而边疆的十个节度使则拥兵四十九万。特别是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统兵达二十万之众,盘踞着黄河以北大片土地,最终酿成“安史之乱”地发生,造成盛唐内乱,由盛转衰。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诈称奉密旨讨伐杨国忠,率史思明发所部兵卒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十五万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安禄山乘坐铁舆,兵骑撼动北方,长驱南下,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陷洛阳,攻潼关,危及长安。此时,郭子仪被唐玄宗任命为卫尉卿、灵武太守、朔方节度使,统兵东讨叛军。郭子仪率朔方军出单于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沿黄河东进,首先收复了静边军(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斩杀叛将周万顷,将其头颅挂于城墙之上。继而击败了进犯河曲的叛军大同军使高秀岩部,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治所在今山西朔州),东进东陉[xíng]关(今山西代县东北胡峪山上)。因出兵得胜,唐玄宗晋封郭子仪为御史大夫。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唐玄宗命郭子仪回朔方,招兵买马,准备收复洛阳。郭子仪推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唐玄宗允准。李光弼与史思明争夺常山(治所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激战多日,最终攻克。郭子仪率兵出井陉关(今河北井陉[xíng]北井陉山),与李光弼合兵,平定了藁[gǎo]城,向南攻打赵郡(今河北赵县),擒获叛军四千人,却将他们放走,只是斩杀了伪太守郭献璆[qiú],率军返回常山(治所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史思明集结数万兵马尾随郭子仪,到了行唐(今河北行唐县),郭子仪选出五百骑兵挑战史思明大军,三日后,史思明退兵,郭子仪乘胜追击,又在沙河(今河北沙河市)打败了叛军,于是驻兵常阳,严阵以待。安禄山听说史思明战败,恼羞成怒,当即选拔精锐骑兵前来增援史思明。唐军到达恒阳(今河北曲阳县),叛军也尾随而至,郭子仪和李光弼领兵退守恒阳,一面依托深沟高垒,据险坚守;一面采取“敌来则守,敌去则追,白昼扬兵,夜袭其营”的作战方法,不给叛军喘息机会。几天以后,叛军果然疲劳不堪,士气尽丧。于是,六月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仆固怀恩、浑释之等将领在嘉山(今河北曲阳县东)列阵与史思明叛军大战。叛军大败,丢盔弃甲,四散逃窜,唐军大获全胜,斩首四万余人、生擒五千人、缴获战马五千匹。史思明披头散发,光着脚,狼狈地逃回博陵(今河北定州)。这个消息极大地鼓舞了河北各郡,十几个郡纷纷杀死叛军守将,迎接唐军。郭子仪和李光弼正待乘势挥师北上,直捣叛军老巢范阳时,传来了唐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敌,最终兵败丢失潼关的消息,平叛战局急转直下。
唐玄宗李隆基出逃蜀地,长安陷落。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此时唐军溃败,只有郭子仪和李光弼所率领的军队有平叛的实力。为了收复两京,唐肃宗李亨诏郭子仪班师。八月,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五万步骑兵来到灵武。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朔方军节度使。十一月,郭子仪与叛军阿史那从礼的军队交战,斩获数万,平定河曲,保卫了灵武的安全。第二年至德二年(757年)三月,郭子仪大破潼关叛军,收复了永丰仓,打通了潼关到陕州之间的道路。郭子仪之子郭旰[hàn],在此战中阵亡。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四月,郭子仪被任命为司空、关内、河东副元帅。九月,郭子仪与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chù](李豫唐肃宗长子)率军十五万兵,又向回纥借来骑兵四千人,日夜兼程急进,到达长安香积寺北。连营为阵,横亘[gèn]三十里,与十万叛军南北对垒。叛军守将李归仁自恃据险设防,兵精将勇,出城挑战。唐军奋勇迎战,回纥兵出其不意从敌后杀出,叛军腹背受击,此战共斩杀叛军六万人,生擒两万人。长安叛军听闻消息,弃城而逃,唐军收复长安城。京城收复后,郭子仪率军乘胜追击,又向洛阳进军。在新店与叛军相遇。叛军依山扎营,居高临下,对唐军十分不利。郭子仪化劣势为优势,以大军正面迎敌,再命回纥军从叛军背后登山偷袭。在唐军和回纥兵的合力攻击下,叛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安庆绪被迫放弃洛阳,退守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郭子仪收复洛阳。这时,河东、河西、河南等地的叛乱皆平。郭子仪因战功加封司徒,封代国公,食邑千户。随后,郭子仪入朝,唐肃宗带领仪仗队迎至灞上,动情地对郭子仪说:“国家再造,全靠卿的力量啊!”十二月,郭子仪返回洛阳,奉命策划北上讨敌之策。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七月,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中书令。命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率部讨伐安庆绪。但唐肃宗认为因郭、李皆为元勋,不好统属,故诸军不设元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十月,郭子仪从杏园(今河南汲县东南)渡过黄河,在获嘉(今河南获嘉)歼灭叛军四千人,围攻卫州(今河南卫辉市)。安庆绪倾巢而出,七万大军分三路救援卫州。战前,郭子仪挑选了三千名神射手藏于墙后,告诉他们:“与敌对阵时,待我退后,贼兵必然追击,到时候战鼓齐鸣,你们即登营垒,万箭齐发,杀退敌兵。”随后,率兵将与安庆绪交战。叛军果然中计,被打得四处逃散,郭子仪遂率军追杀,活捉了伪郑王安庆和,收复卫州并进逼邺城(今河南临漳县西南)。后遇敌于愁思冈(今河南安阳市西南),再战,又大获全胜。唐军前后共斩首叛军三万余人。安庆绪被九节度使兵将包围在邺城。由于唐军各部不相统属,宦官鱼朝恩又处处掣肘[chèzhǒu],从冬到春,竟未破城。郭子仪下令凿渠引漳河水灌入城中,城内成了汪洋,仍不能攻破。这时城中柴尽粮绝,人相食。眼看就要被攻破之际,安庆绪以禅让为条件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发兵十三万前来救援安庆绪。九个节度使各自为战,结果唐军战败。郭子仪率军断河阳浮桥(在今河南盂县),退保洛阳。其他八个节度使退回本镇驻地。鱼朝恩屡进谗言,诽谤郭子仪,把邺城战败的责任全部推到郭子仪身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七月,唐肃宗召回郭子仪,免去朔方节度使职务,剥夺军权。 郭子仪离职走后,史思明复占洛阳,朝廷十分恐惧。乾元三年(760年)正月,任命郭子仪为邠[bīn]宁(治所在今陕西彬县)、鄜[fū]坊(今陕西洛川)两镇节度使,仍留京城。第二年,李光弼在邙山兵败,河阳失守。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762年)二月,太原、绛州(今山西新绛)两地驻军骚动。朝廷害怕乱军与叛军勾结,担心无人能应对如此局面,于是任命郭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诸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副元帅,充本管观察处置使,进封汾阳郡王,镇守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县)。这时,郭子仪虽已六十六岁,仍毅然从命。一到绛州,便果断地擒杀了乱兵王元振等数十人,稳定了局势。八月,郭子仪入朝,宦官程元振忌惮老将难以驾驭,在唐代宗面前数次诋毁郭子仪,免去郭子仪副元帅之职。郭子仪知道后将唐肃宗所赐诏书全部呈给唐代宗,并上书自陈:“臣的功德像蝉翼一样薄,命比鸿毛还轻。臣为唐朝的强大披星戴月、南征北战,东西十年、前后百战,天寒剑折、溅血沾衣,野宿魂惊、饮冰伤骨,跋涉难阻、出没死生。请陛下相信臣对大唐的一片忠心。”唐代宗看到奏章后,自感惭愧。由于史朝义还盘踞在洛阳,唐代宗本欲任命雍王李适(唐代宗李豫长子)为统兵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兵讨伐史朝义。但因鱼朝恩、程元振的阻挠,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正月,在仆固怀恩率领的朔方军及回纥兵的追击下,叛军将领纷纷投降,史朝义在逃跑途中自缢而死,“安史之乱”终于平定。 计退吐蕃 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763年),唐将梁崇义在襄州叛乱、仆固怀恩屯兵汾州,暗中引来吐蕃、回纥之兵进犯河西(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市)。吐蕃军攻陷泾州(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北),刺史高晖投降。邠州以北十多个州县的土地被吐蕃军占领。不久,吐蕃军又攻占了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今陕西武功),直逼长安。形势严峻,朝廷震惊。唐代宗急任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郭子仪的旧部已交给李光弼指挥,身边仅有二十余名人马随行。郭子仪请求程元振拨兵增援,可程元振不予理睬。待他急急赶到咸阳,吐蕃军已绕道过了渭河,沿终南山东进,很快就打到长安城下,吓得唐代宗逃往陕州(今河南陕县)。郭子仪听说后痛哭不已,从咸阳赶回长安。不几天,长安沦陷,禁军多逃往商州(治所在今陕西商洛市)。郭子仪只好南下商州,收拢逃散的禁军将士。战将张知节在洛南(今陕西洛南县)迎接郭子仪。随后,郭子仪开始大阅兵,驻屯商州,威震关中。 面对强敌,郭子仪运筹帷幄,日夜谋划克敌制胜的策略。他根据敌我双方的兵力、驻防形势,决定采用声东击西、虚张声势的疑兵之计,出奇制胜。郭子仪先派段秀实前去劝说邠宁节度使白孝德,请他出兵助战;再派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带领二百轻骑前往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县城北面,白天擂鼓呐喊,夜晚点燃火把,迷惑吐蕃兵。前光禄卿殷仲卿则聚集近一千人的军队,与长孙全绪内外呼应,又率领二百多骑兵渡水,吐蕃兵畏惧而退。在此同时,潜入长安城中的禁军旧将王甫,带人在朱雀街上齐声擂鼓,四处高呼:“王师至!”喊声震天,吐蕃兵惊骇不已,便不战而退。唐军顺利地进入长安。郭子仪任京城留守。 长安收复后,程元振劝唐代宗建都洛阳。郭子仪向唐代宗上书说:“长安地势险要,前有终南山作屏障,后有泾、渭二水,右连陇、蜀,左接崤、函,可以雄视四方,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长安经过几朝的建设,宫殿华丽,市场繁荣,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经济富足;长安是创立帝业之地,秦汉两朝占据长安而称帝,隋炀帝放弃长安而灭亡。而洛阳地贫民饥,人烟稀少,千里萧条,亭舍不烟,残垣断壁,不易防守。请陛下慎重考虑。”代宗看完奏章,便对左右官员说:“郭子仪所言,都是从朝廷的安危出发呀!我西去长安意已决!”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十二月,唐代宗从陕州回到长安。郭子仪伏地请罪,唐代宗命令停住车驾,安慰他说:“用卿晚,故至此。”于是,赐郭子仪免死铁券,并在凌烟阁悬挂郭子仪画像。 勇访回纥 郭子仪的部将仆固怀恩,曾在“安史之乱”中立过战功。唐代宗广德二年正月,因朝中宦官的构陷,在汾州叛变,诱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人入寇。代宗任命郭子仪为河东兵马副元帅兼河中(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节度使,镇抚仆固怀恩。郭子仪屯兵奉天,命令全体将士坚守阵地,以逸待劳,坚壁清野。仆固怀恩见郭子仪军队严阵以待,自己后方给养又供应不上,便不战而退。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唐代宗任命郭子仪都统领河南道节度行营,出镇河中。仆固怀恩再次勾结吐蕃、回纥、党项、吐谷[yù]浑、羌兵三十万众南下。吐蕃、回纥叛军,一直打到长安附近,长安城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唐代宗亲征,诏李忠臣屯兵渭桥,李抱玉屯兵凤翔,郭子仪自河中移师泾阳,而郭子仪所有兵力仅万人。来到泾阳,敌人已成合围之势。郭子仪命令部将各当一面,自己率甲骑两千出入阵中。 回纥的将领,过去跟郭子仪一起打过安史叛军,为唐朝立过大功,对郭子仪很是敬重,看到郭子仪的出现非常震惊。仆固怀恩为了诱骗回纥发兵,曾谎称天子和郭令公都已亡故,中原没有了主人,回纥才同意发兵。这下真相大白,回纥明白了自己为仆固怀恩所骗,郭子仪也遣使劝说回纥,曾经与大唐共同平定“安史之乱”,如今为何要帮助一个叛臣,这对回纥有何益处?回纥回答,这是为仆固怀恩所骗,以为郭令公已经去世,不然是不会发兵的,并希望面见郭子仪。郭子仪为了劝退回纥,决定亲自前往回纥大营,但将士们担心有诈,劝说郭子仪勿往,但郭子仪希望以诚意来打动回纥退兵,将士们又提议派五百名精锐铁骑保护他。郭子仪坚决不同意,说:“不行!带这么多的兵去,反而会坏事。”只和一些随从,骑马冲出了军营,随从一边奔走,一边叫喊:“郭令公来了!”“郭令公来了!”回纥将领们望着来人真是郭令公,便一齐翻身下马,放下武器,下拜参见。郭子仪对回纥将领责以大义,两方和好如初。恰逢仆固怀恩得病暴死于鸣沙(治所在今宁夏青铜峡县西南黄河东岸),回纥答应退兵,与唐军共同对抗吐蕃。吐蕃将领听到郭子仪勇访回纥的消息,连夜带着兵卒逃走了。郭子仪派朔方兵马使白元光与回纥军联合追击,自己率大军紧随其后,在灵武附近西原大破吐蕃军斩首五万,生擒万余人,收缴其掠走的百姓四千人及绵延三百里的牛羊驼马。 高风亮节 郭子仪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非常时期,统领大军南征北战,东荡西讨。凡遇危难,欣然受命,锐身赴任,亲解其纷。史官裴垍[jì]称赞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民不非。” 郭子仪治军向来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身正气,恩威并重,因此受到官兵的拥护与爱戴。每当郭子仪奉命调动,部下总是力求挽留。郭子仪惟恐部下生事,每每都要再三叮嘱,部下也都注意维护他的统帅地位和崇高威望。郭子仪之子郭晞[xi]镇守邠州时,部下自恃功高,胡作非为,被都虞[yu]侯段秀实斩首。兵众要求郭晞带兵攻打段秀实,危难之时,段秀实单枪匹马来到郭晞大营,对郭晞言道:“郭老令公一世英名,不要被这几个散兵给败坏了。”郭晞深怪自己不明利害,险些酿成大错,毁坏了父亲一世英名,从此严格管教部下。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二月,郭子仪发布命令:禁止官兵无事时在营中骑马奔驰。郭子仪夫人的乳娘之子犯禁,都虞侯用乱棍将其打死,诸子不服,向郭子仪哭诉,遭到痛斥。郭子仪说:“我的儿子都是当奴才的料,他们不欣赏父亲的都虞侯,却怜惜母亲的乳母之子,不是奴才又是什么呢?”儿子们受了训,谁也不敢再吭声。 正当郭子仪在平叛吐蕃之乱时,鱼朝恩派人挖郭子仪父亲的坟。郭子仪自泾阳入朝,朝廷忧其为变。不料郭子仪在代宗面前边哭边说:“臣久在外打仗,不能禁绝手下兵士挖别人的祖坟。如今有人挖了臣的祖坟,此天谴,非人患。”纷争遂解,朝廷乃安。
郭子仪六子郭暧[ài]曾与妻子升平公主(唐代宗李豫第二女)发生口角。郭暧随口说出:“你依仗你父是皇帝。老实告诉你,我父不稀罕当皇帝。”升平公主气极,立即回宫禀告父皇。唐代宗安慰女儿说:“郭暧说的是实话。假如郭令公真的想当皇帝,天下岂是咱们李家的?”劝慰后,送公主回去。郭子仪听说此事,立即绑郭暖进宫,请求定罪。唐代宗说:“俗话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闺房之言,怎么能当真呢?”郭子仪回来,杖郭暖数十棒。 唐太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病逝,唐德宗李适即位后,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郭子仪在长安长乐坊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五岁。唐德宗为此废朝五日,追赠太师,特许其陪葬唐肃宗建陵,坟墓比同等官职者加高一丈。 郭子仪一生平定“安史之乱”,有再造唐室之功,智勇双全,挽救万民于战火之中,受人尊敬,却不居功自傲,几十年如一日的谨慎恪守,在受到诬陷冤枉时,亦能坦然处之,几经风波,仍赤诚不改,国家有难,必挺身而出,不囿于个人得失。郭子仪维护国家统一、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善于谋略、谦虚谨慎、家教严格等等,都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供稿:市地志办,编辑:李军 亢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