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延寿(1869~1929年),字曼卿,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双王乡车雷村人。清同治八年(1869年)生,少年天资聪颖,善写文章,又工书法,人称神童。光绪十年(1884年),他十五岁时,考中秀才。光绪十九年(1893年),二十四岁考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京城北京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初试和复试两次都被录取,授职内阁中书。这年春,中日甲午战争仍在继续。二月,日军攻占威海卫军港,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不久,日军又攻占牛庄等地。清朝廷被迫求和,派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去日本,于四月十七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消息一出,激起国人强烈反对。五月二日,康有为联合十八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上书光绪帝,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因应试举人有公车接送,故以“公车”代指举人)。雷延寿就是公车上书的举人之一。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维新活动,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搞得非常活跃,雷延寿是积极参与者。他为了研究外国的富强之术,进入通艺学堂学习外语。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由于父亲生病,家中召他回家。随即,父亲去世,他办理丧事并居家守孝。在此期间,变法维新失败,谭嗣同、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康广仁等变法人士牺牲。雷延寿由于居于渭南家中,才幸免于难。
尽管慈禧太后等顽固派残酷镇压,变法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但雷延寿的革新意志并没有稍减。他向陕西人宣传新政、新思想,并筹措了大量资金,到上海购买了大批新书报,约几百种,运回陕西,开办书店,以开创新风气。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三十七岁时,与弟雷多寿同榜考中进士,授职工部主事。后又调巡警部,被派往日本考察警政。以后,巡警部改为民政部,他仍任主事。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七月二十七日,清廷将大学士张之洞、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同时任命为军机大臣。此后,张、袁奏请光绪皇帝,举行选拔军机章京的考试。同时参加考试的有几百人,雷延寿以第一名入选。章京的任务是秉承军机大臣的意旨,办理机密案件、案卷存档和推行皇帝有关诏令,位高而权重,是京官中很重要的职位。在清朝的二百多年间,陕西人当上军机章京的,连雷延寿只有六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蒲城县知县李体仁借故捣毁县教育分会,捕押刑讯县高等小学堂进步师生,企图破坏革命组织,酿成震动全省的“蒲案”。陕籍在京同情蒲城进步师生的官员联名上奏,控告李体仁,雷延寿也参与其事,在奏章上签名。并利用自己军机章京的身份,努力斡旋,终于得到光绪皇帝的御批:“着恩寿(陕西巡抚)……秉公确查,认真究办,据实具奏,毋稍回护。”于是,进步师生被无罪释放,李体仁被革职。北京城中原有渭南会馆,位于八角琉璃井胡同,是在京的渭南人相聚、活动的地方。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渭南会馆毁于战火,地基被邻居占据。雷延寿与那人打官司,得到赔偿地基的钱,又重新修起了渭南会馆。他为会馆撰写了厅联:“宦情薄似秋蝉翼,乡思多於春茧丝。”在重修渭南会馆的时候,负债数千两银子,原指望用房租逐渐偿还。但后来经管渭南会馆的人,认为会馆修建得不够理想,租金不能偿还债务,逼迫雷延寿拿出银币两千元,作为赔补。雷延寿慷慨地答应了。旁人为他抱不平,他却说:“赔累些钱,无伤也。” 雷延寿在军机章京任上四年,中华民国建立了,他被留任为国务院秘书,调为总统府秘书。总统袁世凯为了酬谢雷延寿在国务院和总统府任上的辛劳,打算任命他到陕西省任要职,但他婉言谢绝了。十余年间,总统、总理都很倚重他。随后,他任政事堂参事,政事堂裁并后,借补为国务院秘书厅佥事。当时国库日绌,官员拿到的薪俸仅为十分之二三,雷延寿甚至连生计都难以维持。1919年,他五十岁的时候,为自己的照片题写一联: 人笑我痴,我谓人醉,素位而行,俯仰无愧; 不求闻达,不慕荣利,大隐于朝,澹泊明志。 1927年,北洋政府垮台,雷延寿赋闲家居,过着清贫的生活,只在为弱妇幼子讲经教字中寻找乐趣。他相貌清瘦,性情和顺,即使佣人有错,也从不厉声斥责,而是婉言指出。平生好读书,留心掌故,旁及金石文字。著有《日本警察调查提纲》《清谥法考》《续清谥法考》《清军机大臣年表》《金文类纂》等。1929年1月29日,雷延寿患脑溢血,去世于北平,时年五十九岁。1932年,迁葬于渭南故里祖茔。 雷延寿身处晚清民初,官场贪腐黑暗时期,他担任要职,却能严于律己,不贪图享乐,参与“公车上书”、传播新思想,时刻关心国家大事、民族前途,他虽常年在京任职,但对“蒲案”的尽心斡旋、打官司借钱重修渭南会馆都能看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他一生不求闻达,不慕荣利、澹泊明志的品质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供稿:市地志办 编辑:李军 亢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