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志办 党飞宇
年鉴意识是指年鉴编纂人员及受众对年鉴存在的一种思维认知,是对年鉴的基本属性从独立理解到形成共识的自然过程。一般而言,年鉴意识即是受众在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精准定位年鉴的识别力。虽然现代意义的年鉴形态、内容各异,但是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可以发现在信息知识的密集感、题材选样的年度感、资料数据的权威感和服务功能的社会感等方面大家自然形成反映年鉴基本性质和特征的认知共识,由此形成了年鉴意识的底色。 条目是年鉴的基本单元和主要表现形式,条目的编写能体现出年鉴总纂的意图,而这种高屋建瓴往往离不开年鉴意识。实际上,离开年鉴意识的条目编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条目编写必须具有年鉴意识,前者离不开后者。本文结合一线的工作经验,尝试谈谈条目编写中如何坚持年鉴意识。 一、提高综合性条目的概括性 地方综合性年鉴中的综合条目主要包括某一领域的综述、概况和综合报道某一重要工作、重要事件的条目。以行业概况为例,其需要反映的是全行业的总体状况,同时也要兼顾亮点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这样呈现出来的效果对读者而言可以更全面的对该行业的年度发展有一个整体性认识。如《渭南年鉴(2022)》生态文明建设分目中的概况条目是这样记述的,“2021年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 量综合指数4.93,同比下降7.9%;优良天数242天,PM2.5浓度44μg/m3,同比下降17%,首次完成省考指标。全市9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均达到考核要求,市级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42%,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 90%。秦岭桥山联合执法检查常态开展,秦岭、桥山区域遗留采石生态恢 复治理分别达到120余公顷和266.67公顷。”该条目的可取之处在于,一方面直观呈现了行业的年度整体状况,另一方面也间接的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科学的了解、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通过如此选材与编写,同一主题获得了全方位的考量,分散、杂乱的信息通过各种手段得以提炼精简为系统的信息,内容在广度上无限接近条目的框架,同时在深度上也得以合理兼顾,使条目在有限的篇幅容纳了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 二、规范单一性条目信息的序列化 对于需要着重突出与强调的人物或者事物,单一条目具有的专一性表现在知识和信息在一定规范内的饱和度,这一方面有利于条目编写的规范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受众检索信息的有效性。例如人物简介,各地出版的年鉴对此条目的序列运用虽有不同,但总体一般规定其信息序列为: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籍贯、政治面貌、文化程度、所在单位、职务、主要经历、主要业绩及获得的主要荣誉等,人物条目一般为二三百字。在这样短的篇幅内,依次输入如此之多的信息内容,其信息密集程度自然相当可观。笔者将最新出版的《渭南年鉴(2022)》对照2019年公布的《渭南年鉴》行文规范自查,其中规定人物记载内容应包括:姓名、所在单位、职务或职称、性别(只注明女性)、民族(只注明少数民族)、出生年月或生卒年月、籍贯、主要学历、授奖(称号)名称、授奖(称号)单位及时间、个人经历、主要业绩或事迹等,每人四百字左右。结果发现,《渭南年鉴》在此规范性落实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翻阅《深圳年鉴(2022)》《西安年鉴(2021)》等,发现序列混乱问题同样存在。而阅读《咸阳年鉴(2021)》发现其中人物简介的序列基本统一,简洁明了,值得学习。 三、坚持条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年鉴的纪实性来自条目的真实性,年鉴的权威性来自条目的科学性,年鉴条目只有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精神基础上才能受到受众的青睐,脱离了此二性的年鉴也就背弃了读者的期望。所以条目编写要尽可能详细地占有材料,据实而录。在编写前要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同一主题的全部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文书档案、现场采访、报纸书刊、数字资料等。编写时要注意与相关资料核对,避免随意性,否则容易造成以偏概全。同时也要注意防范主观评说,言过其实,造成资料失真。如《渭南年鉴(2022)》原始稿件商贸流通和服务业类目中,“开展‘高举旗帜、响应号召、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主题活动。围绕五大行动提升工作能力、比拼工作实绩、转变干部作风、凝聚强大合力,实现追赶超越,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先后完善修订《党组议事规则》《财务报销制度》《开放办社工作流程》等3个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依规依章办事”。该条目有效信息就只有“先后完善修订《党组议事规则》《财务报销制度》《开放办社工作流程》等3个制度”这一句。这种写作风格是典型的套用公文写作模式,可以看到该撰稿人员缺少年鉴行文规范的学习,缺乏强烈的年鉴意识。因此,要保证条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必须以强烈的年鉴意识严肃编写、严格审核,做到“真”益求“真”。 四、克服条目编写的部门意识和行业意识 年鉴工作同地方志工作一样,同样发挥着“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存史意味着要为志书的编撰、为当代史的研究准备丰富材料;资政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离不开对差异性的把握;育人要求我们既要有宏大视野,也必须关注现实社会。三大功能要求年鉴要同时兼顾长远性和现实性、专业性与普适性。因此,进一步对年鉴条目提出了严格要求,要实事求是,不能“报喜不报忧”;要用法定名称,不能乱用简称;要通俗易懂,不能行话连片。尤其对读者而言比较陌生的提法或者首次出现的简称,更应该浅显的注解,为多数人所识别。如《渭南年鉴(2022)》邮政管理分目安全生产条目中,“开展‘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百日整治行动,强化‘四不’(设备设施不达标、现场管理不到位、员工着装不规范、作业操作不合规)问题治理”。工业经济概述分目概况条目中,“2021年,全市‘353’产业(“十四五”时期渭南工业产业结构的目标定位,即力争到2025年,形成钢铁及金属制品、食品工业、新材料3个千亿级,能源工业、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5个500亿级,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3个超百亿级的“353”产业集群)运行平稳,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12.7亿元”。可以看到,上述两例对缩语或简称的简要说明既不影响文章整体,也容易让人一目了然。总之,条目编写中的部门意识和行业意识之所以屡见不鲜,就是因为年鉴规范没有切实落地,年鉴意识没有真正成熟。 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说:“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而只有通过众人的协作,才能接近真正的历史。”我们的年鉴工作正是如此,它要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就要全面准确反映年度内的真实情况,其必然需要通过年鉴人和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除了以上条件外,要“接近真正的历史”还需要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年鉴意识,唯有具备成熟的年鉴意识,年鉴才能成为“资政育人”最生动最实用的教科书。一般而言,发达的年鉴事业较容易形成成熟的年鉴意识。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中西部地区的年鉴事业总体欠发达,想要形成成熟的年鉴意识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原文发表于《陕西地方志》2023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