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飞宇
2023年12月29日,《西安年鉴(2022)》和《咸阳年鉴(2022)》荣获第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市级综合年鉴”特等年鉴。为进一步提高《渭南年鉴》的编纂水平,本文试着对《西安年鉴(2022)》《咸阳年鉴(2022)》《渭南年鉴(2022)》三部年鉴的框架结构进行详细比较和实证研究,学习西安、咸阳同仁的先进编纂经验,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一、三部城市综合年鉴框架结构基本情况 (一)《西安年鉴(2022)》框架结构情况 全书共设特载、大事记、专文、西安概貌、中国共产党西安市委员会、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西安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安市委员会、纪检监察、民主党派· 工商联、群众团体、法治、军事、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发区建设、工业·建筑业、商贸服务业·会展业、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信息产业、经济管理与监督、市场监督管理、金融业、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环境、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文化·旅游、体育、医疗卫生、社会民生、区(县)概况、人物、附录、统计资料、索引等35个类目,下有分目181个、二级分目2个、条目1556个。 (二)《咸阳年鉴(2022)》框架结构情况 全书分综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市区县、统计资料、人物荣誉附录九大类,按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记述,共设特载、大事记、咸阳概况、机构、专辑、中国共产党咸阳市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纪检监察、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军事、法治、农业·农村经济、工业、非公有制经济、交通·邮政、信息化建设、商贸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城乡建设、园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监督、文化新闻出版、文博·考古、教育、科学技术、卫生、体育、社会生活、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人物·荣誉、附录、索引等38个类目(本书编辑说明统计为39个类目),下分260个分目、1384个条目。 (三)《渭南年鉴(2022)》框架结构情况 全书共设渭南概貌、特载、大事记、中国共产党渭南市委员会、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渭南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军事、法治、经济管理与监督、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业、水电气热力供应、信息产业、交通 邮政、商贸流通和服务业、旅游业、城乡建设、金融、教育 科技、文化事业、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社会事业、人物、县(市、区)、产业园区、调研文摘、附录、统计资料、索引等33个类目,下包含223个分目、1235个条目。 二、三部城市综合年鉴框架结构之同 (一)均全面系统反映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基本情况 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西安年鉴(2022)》在开篇“编辑说明”中谈到:“旨在准确、科学、权威、系统地记载2021年西安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为社会各界读者了解和研究西安提供基本的信息资料。”《咸阳年鉴(2022)》在开篇“编辑说明”中谈到:“全面系统记录咸阳市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情况,真实反映全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西部名市 丝路名都’的伟大实践,为社会各界了解认识和研究咸阳提供基本资料。”《渭南年鉴(2022)》在开篇“编辑说明”中谈到:“《渭南年鉴(2022)》全面、翔实地记述2021年渭南市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的新情况、新成就、新进展,记录全市人民艰苦奋斗的重大史实和业绩。”由此可见,三部年鉴在编纂理念和框架设计上已经对地方综合年鉴的定义进行了充分落实。 (二)均力求凸显年度特征和地域特色 一是采用具有标识性的图片用于封面设计。《西安年鉴(2022)》选用2021年成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图片,《咸阳年鉴(2022)》选用咸阳出土的淳化大鼎的图片,《渭南年鉴(2022)选用2021年十四届全运会分会场渭南体育馆的图片。二是选取地域代表性的年度彩色图片置于卷首。《西安年鉴(2022)》卷首彩色用图86张,《咸阳年鉴(2022)》用图79张,《渭南年鉴(2022)》用图122张。三是罗列数据展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西安年鉴(2022)》卷首设有“荣耀西安”展示西安城市荣誉、土地面积、居住人口、学校数量、用电量等,《咸阳年鉴(2022)》设有“城市名片”展示咸阳人口数量、面积大小、三产增加值、民众收入、城市荣誉等,《渭南年鉴(2022)》设有“城市荣耀”展示渭南城市荣誉。 (三)年鉴组织编纂主体基本一致 《西安年鉴(2022)》组织编纂主体是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有主编1人,副主编3人,委员6人,责任编辑5人(其中1人为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咸阳年鉴(2022)》组织编纂主体是咸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有主编1人,副主编3人,责任编辑1人,编辑8人。《渭南年鉴(2022)》组织编纂主体是渭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有主编1人,副主编3人,包含副主编在内的编辑共8人。可以看到,三部年鉴的组织编纂主体都是政府序列的地方志编纂机构,这也是全国大部分地方综合年鉴所采用的组织编纂主体,但也应看到,西安、咸阳的年鉴编辑部分别有14人、13人,专业编辑充足,而《渭南年鉴》编辑部的人员就相对不足,仅9人。 (四)其它共同点 《西安年鉴(2022)》《咸阳年鉴(2022)》《渭南年鉴(2022)》均采用分类编辑法,实行分类分层次编排;均包含目录、索引两种检索途径;大事记均置于全书主体内容前列;政治部分内容均置于动态信息开篇。 三、三部城市综合年鉴框架结构之异 (一)年鉴整体内容结构比例不一 《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一书中,许家康曾对国内外30种代表性的年鉴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年鉴内容四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平均值为:综合情况占7%,动态信息占56%,附属资料占29%,检索系统占8%。 《西安年鉴(2022)》概况和特载约占6%,动态信息约占68%,辅助资料约占18%,检索系统约占8%。《咸阳年鉴(2022)》概况和特载约占12%,动态信息约占73%,辅助资料约占8%,检索系统约占7%。《渭南年鉴(2022)》概况和特载约占4%,动态信息约占55%,辅助资料约占32%,检索系统约占9%。 由此可见,三部城市综合年鉴四大支柱中检索系统占比总体统一并合理,动态信息占比方面,《西安年鉴(2022)》和《咸阳年鉴(2022)》占比均远高于《渭南年鉴(2022)》和平均值,辅助资料方面,三部年鉴的辅助资料占比横向相较差距过大,其中《西安年鉴(2022)》和《咸阳年鉴(2022)》较于参考平均值均占比过低,同时《渭南年鉴(2022)》综合情况占比也偏低。 (二)年鉴记述的地域范围边界值不一 根据地方综合年鉴的定义,其记述内容的边界是上一年度本行政区域内的各方面情况。但本文所分析的三部城市综合年鉴在这一边界值的考量方面存在出入。《西安年鉴(2022)》“编辑说明”中谈到:“本卷年鉴记述的地域范围一般以2021年西安市行政区划为界,一些发生在外地,但与西安关系密切的信息亦予以收录。”《咸阳年鉴(2022)》“编辑说明”中谈到:“1997年7月以后,杨陵党政隶属关系脱离咸阳,本书仅就隶属咸阳市有关部门或行业管理的予以记述。书中的‘区划’指除杨陵区外的13个市区县。”而《渭南年鉴(2022)》的主体内容记述范围就是渭南市和所辖的各县(市、区)。 (三)年鉴内容的层次设计不一 合理的层次设计,既能全面反映事物的面貌,又能方便读者检索。通常而言,年鉴的框架为3到4个层次,3个层次一般分为类目、分目、条目,4个层次一般分为类目、分目、二级分目、条目。本文所分析的三部城市年鉴在层次设置上并不统一。《西安年鉴(2022)》设置4个层次,分为类目、分目、二级分目、条目。《咸阳年鉴(2022)》分为9个大类,下又分为类目、分目、条目3个层次。《渭南年鉴(2022)》设置3个层次,分为类目、分目、条目。 四、启示与思考 (一)灵活升格动态信息层次 动态信息分类时,如何合理的进行内容层次升格?要充分运用分类的特色化标准对本地域有影响的、有个性的、有一定体量的信息资料进行动态设置。如《渭南年鉴(2022)》中“非公有制经济”是作为分目设置,这一点在《咸阳年鉴(2022)》中被升格为类目。“纪检监察”“卫生”方面的内容,《渭南年鉴(2022)》中二者都是设置成分目,而《西安年鉴(2022)》和《咸阳年鉴(2022)》将其升格处理,都作为类目进行侧重记述。 (二)多方式展现年鉴个性 文字记述是年鉴主体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再合理加入图片、表格等辅助文字内容的阅读,增强年鉴主体内容的直观性和丰富性。文字内容的归类要合理设置在分类编辑法下的类目、分目中,这一归类过程最能体现年鉴的特色和个性。《西安年鉴(2022)》设有“专文”类目记述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和十四届全运会、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西安市的筹备情况,设有“文化·旅游”类目突出西安文化、旅游大市的地位。《咸阳年鉴(2022)》设有“专辑”类目记述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学习、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事情。同时,在特色类目、分目设置外,包括图片选用、封面设计、表格制作等方面都要尽可能体现年度和地方特色,这也是《渭南年鉴》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三)完善索引编制 2023年11月13日,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颁布的《第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活动实施方案》中“评审标准”第10条要求“具有完备的检索系统”。目前年鉴检索系统主要分目录和索引两种。而本文所分析的三部城市综合年鉴都符合要求。但可以看到,评审方案只是明确了检索系统“有没有”的问题,但没有进一步明确“好不好”的问题,尤其是索引编制的质量问题。《地方志索引编制规则》第8.1.4条款谈到索引规模的衡量方法有三种,但只对其中索引页数与正文总页数之比这一条作了规定,即要求索引页码数占正文总页码数的5%~10%之间,根据这一参考标准,《西安年鉴(2022)》索引比约为2.8%,《咸阳年鉴(2022)》索引比约为2.5%,《渭南年鉴(2022)》索引比约为2.7%,都未达到规定。但同时细看索引的参照系统,可以发现《西安年鉴(2022)》既有参见又有附见,其他两部年鉴只有参见。因此《渭南年鉴》要进一步加强索引编制。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西安年鉴(2022)》和《咸阳年鉴(2022)》的框架结构很好的贯彻了年鉴体例,有归属的框定了年鉴主体,合理的明确了内容的层次,同时通过框架结构的多层次、多形式展现了年鉴的个性价值,值得学习和借鉴。
(原文发表于《陕西地方志》2024年第6期)
|